芯視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介紹公司生產的河湖水質監測系統。經濟日報 記者 楊學聰 攝
北京海淀區整合區域內各政務系統信息資源,開發“城市大腦”綜合系統,破除信息孤島,打造國內一流的新型城市治理平臺,目前已在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及城市交通四大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
作為中關村科學城所在地、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北京海淀區商業、辦公、交通、居住高度集中,也面臨著城市基層治理的諸多難題。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海淀區集納整合區域內各政務系統信息資源,開發“城市大腦”綜合系統,建設“1+1+2+N”的總體架構模式,即一張感知神經網、一個智能云平臺、兩個中心、N個新應用。
“城市大腦”以遍布海淀全域的城市感知網絡為硬件基礎,以城市大數據為核心資源,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關鍵技術,以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為機制保障,對海淀全域進行全感知、全互聯、全分析、全響應、全應用。該系統將多個部門的數據信息實時共享,破除信息孤島,破解基層治理難題,走出了一條智慧城市建設的海淀路徑。
實時監測河道溝渠水質,曾是水務部門工作的難點。傳統監測方法時效差、布點少、建設運營成本高、數據量不穩定,人工巡查更是費時費力。自2018年起,海淀區水務局聯合區內企業在北部重點河道南沙河流域布設監測點位。如今,一個個漂浮在河面上的白色圓盤,形成水質采集網,10分鐘傳輸一次數據,24小時不間斷,成為河長們的貼心“助手”。
目前,海淀區已經在南沙河上14個主河道監測斷面和15個支流(支渠)監測點位布設監測設備。這個名為“海淀區河湖水質監測系統”的項目簡化了操作流程,賦予了管理需求的實時性;移動端APP便于隨時查看,可直接運用定位系統對排污點進行追蹤。
“設備投用后,有效預報了流域多起污染事故預警。”海淀區水務局信息化辦公室負責人何思表示,該項目還將與海淀區政府云平臺對接。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水質信息的快速回傳,水務管理者在“城市大腦”指揮中心的監控大屏和手機用戶端,就能及時、準確掌握河道水質情況。
利用量子點光譜檢測方法,實時監測河道水質,實現了對目標水域全時段、全方位的實時監控,尚屬全市乃至全國首例。今后,海淀區還將在南部的萬泉河、圓明園福海、翠湖濕地等區管重點河湖布設該系統,逐步實現區管河湖全覆蓋。
水質監測只是海淀“城市大腦”實現的功能之一。自2018年起,海淀提出用5年左右時間將海淀“城市大腦”打造成國內一流的新型城市治理平臺,形成現代化的城市治理體系。當年年底“城市大腦”框架設計完成,目前已在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及城市交通四大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
“城市大腦”使突發事件處置全過程可追溯,60秒接報響應,3分鐘事件報傳;實現了渣土車無資質、闖紅燈、污號牌、擋號牌等行為的自動識別;搭建起全區接入能力500萬量級的統一平臺,采集2萬多條傳感數據,融合多種網絡,初步構建一張感知網絡。
經濟日報記者在海淀區城市管理服務指揮中心看到,滿墻的電子顯示屏實時顯示著交通、市容、環境等領域數十個智能化場景,每一項運行情況都配有詳細的數據和指標信息。“城市大腦”就像一個瞭望哨,把“觸角”延伸到海淀的每一個角落。
“城市大腦”不僅是技術上的整合,更是機制上的創新。海淀區成立了由交通、城管等24個部門有關人員組成的專班辦公室,探索制定“城市大腦”在各個細分領域的實施方案,實現“機制+科技”的融合治理體系。
“開發建設‘城市大腦’就是呼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海淀區區長戴彬彬說,從基層治理往外延展,“城市大腦”的功能也在向更加親民、更具服務性的領域探索。
去年,中關村西區15條大街全部完成智能化改造,市政井蓋和地下管廊等涉及城市生命線的相關設備上安裝了520個傳感器。由傳感器構成的“感覺神經”網對井蓋位移、地下燃氣泄漏等城市安全隱患進行管理,覆蓋了水、電、氣、熱等民生領域,這些信息都及時上傳到“城市大腦”系統中。
據介紹,海淀區將用5年左右時間,將“城市大腦”打造成國內一流的新型城市治理平臺,助推形成人文活力型、創新引領型、新型智慧型、宜居宜業型的新型城市形態。到2020年底,在城市治理領域,海淀“城市大腦”初步建成;到2022年底,海淀“城市大腦”全面深化應用,建設成果向其他領域全面延伸,成為創新生態體系和新型城市形態孕育、成長、發展的重要平臺。
|